全臺最宏偉殊勝之福德正神道廟-景福宮

景福宮

Image
興建背景
景福宮原是一座兩坪大之鄉土土地公廟,開基於西元一八七五年,位處於稻田盎然、青竹翠綠之純樸農莊上,物產豐富,農耕牛隻處處可見,美景天然,就以「牛埔仔」為名,地方士紳葉松麟、邱烏羊等提議擴建,信徒捐金獻地,現門牌為臺北市中山區德惠街十一號,迄今已歷一百二十有餘年,為臺灣早期之土地公廟,廣供信眾參拜,香火鼎盛。

隨著時代進步,市區發展,信眾日增,家家安居樂業,深咸得助於土地公神威顯赫庇佑,遂於一九五一年間,地方熱心善信顏滄海發起重修擴建,成為鄰近十三里民眾之信仰中心。歷經承購廟地,加上地方周圍更為繁榮(旁建有11層之統一大飯店),旋於一九六二年,向臺北地方法院核備依法成立財團法人臺北市景福宮。經協議原廟址向東移進二十公尺以接近林森北路,即為現址,重建新廟為二層樓古式,廟前廣庭修築庭園漁池、種植花木,興建期間,將土地公及眾神座,暫供奉於本境永靜廟內。翌年春,新廟鳩成,迅即入廟開座,時譽為全臺最宏偉壯大之福德正神道廟。

由於香客時時增加,熱鬧非常,善信翁乞食有感於拜庭狹小,熱心發起捐款加建,迅建金亭並增建拜庭約二十坪,供日後各項法會及活動場所,頗見規模。更由於神明顯赫,香火更盛,第二次改建拜庭為八十餘坪鋼筋水泥造,更具規模。繼而舉辦公益慈善,設立獎助學金,承購民房一樓一戶作圖書館,人人稱道。

民國八十八年初,旁鄰統一飯店計劃改建為商業大樓,因地界毗連,幾經協調後,本宮所餘兩百坪實地,決議興建地上三層、地下三層廟宇式大樓,業於西元二00一年(農曆十月十九日)順利入廟安座,眾志成城,本宮廟殿內裝潢陸續完成,建置雄偉精緻的北臺灣最大福德宮廟。